1951年8月18日,美军地面部队发起“夏季攻势”。同一天,美国空军开始了“绞杀战”,即对朝鲜北方实施“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”。美国空军投入“绞杀战”的兵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,即美国空军第5航空队、远东轰炸机指挥部和美国远东海军所属的舰载航空兵。第5航空队共有各型飞机900架,全部以韩国为基地。远东轰炸机指挥部指挥3个战略轰炸机大队和一个侦察中队,装备B-29型战略轰炸机和侦察机110余架,以日本本土和冲绳岛为基地。美海军舰载航空兵经常保持3艘航母支援作战,装备各型飞机300余架。以上飞机除陆战队航空兵每天以96架次支援第八集团军地面作战外,其余作战飞机几乎全部投入“绞杀战”行动中。
美空军的“绞杀战”,加上洪水灾害,给志愿军的战场运输造成极大的困难。1951年9月初,志愿军前线部队出现食物短缺现象。当时计划的第六次战役一再推迟发动,后勤运输难于保障是重要的原因之一。能不能粉碎“绞杀战”,战胜美军的空中封锁,根本解决战场运输问题,是志愿军能否坚持胜利作战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。对此,中央军委极端重视。为粉碎美军的“绞杀战”,中央军委和志愿军狠抓了两个方面:一是动用空军、高炮、探照灯部队狠狠打击敌机,保护运输交通线;二是积极抢修交通线,千方百计提高运输效率。
1951年9月开始,志愿军空军由刘震司令员指挥在苏联空军带领下,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,以师为单位陆续投入反“绞杀战”。此粉碎美军的“绞杀战”时,苏联空军有3个歼击机师共7个团,米格一l5飞机210架,协助志愿军的防空作战。
志愿军空军首先出动的是第4师,该师共辖2个团,装备米格-15型喷气式战斗机55架。1951年9月12日全部迸驻安东机场。9月25日起连续3天大空战中,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共击落美军飞机26架、击伤8架。飞行员刘涌新首创志愿军空军击落美军最先进的F-86型战斗机的记录。至10月19日,空4师作战一个月,共战斗出动508架次,与美机进行大小空战10余次,共击落敌机17架,击伤7架,自身损失飞机14架。志愿军空军在苏联空军带领下的作战,沉痛打击了深入到清川江以北执行“绞杀战”任务的美空军飞机,一度掌握了清川江以北地区的制空权。美空军抵挡不住中苏空军,美第5航空队只好决定放弃对清川江以北铁路的轰炸,全部取消了B-29战略轰炸机昼间的轰炸行动。
10月20日,志愿军空军第3师接替第4师作战。第3师装备米格-15飞机50架,实行先打美机小机群,积累实战经验后再与美大机群作战的方针。l1月18日,首次与美空军多批百余架飞机的大机群展开激战,一举击落美机6架,其中第9团1大队,在大队长王海率领下,灵活机动,长僚机密切配台,一举击落美机5架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这个大队共参加空战80余次,取得击落击伤美机29架的战绩,荣立集体一等功,被誉为英雄的“王海大队”。志愿军空军第3师不断总结作战经验,不但越战越猛,而且越战越精。11月23日,美空军先后出动喷气式战斗机6批116架,轰炸肃川铁路。志愿军空军第3师第7团出动20架飞机,截击美空军前往肃川轰炸的20架飞机,一举击落美机7架,击伤1架,自己仅伤1架。这次战斗,大队长刘玉堤创造了一次空战击落美机4架的记录。
志愿军空军第3师在1951年10月21日至1952年1月14日的86天中,共出动1391架次,进行大小战斗23次,击落美机55架,击伤8架,自己被击落16架,被击伤7架。许多飞行员创造了杰出的战绩,大队长赵宝桐击落敌机6架,击伤2架,战果最佳;大队长刘玉堤击落敌机5架,击伤2架;飞行员范万章击落敌机4架,击伤l架;大队长王海击落敌机3架,击伤2架;飞行员焦景文击落敌机3架,击伤1架。他们均荣立特等功,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。
1951年11月中旬,中央军委空军作出决定,由已参战的空军第3、第4师带领新部队作战,加速对空军部队的实战锻炼,新部队在完成一般的作战准备后即投入战斗。随即,志愿军空军第14师及第2师6团进驻安东前沿机场,由第3师带领参战,并于12月取得了击落击伤美军飞机的战果。1951年12月和1952年1月,空军第6师、第15师奉命参战。至1952年初,志愿军空军先后有5个歼击机师参战,连同轰炸机配合地面部队攻占大和岛的作战,共出动5287架次,空战45次,击落美机72架、击伤25架,被击落44架、被击伤16架。
1952年1月中旬,经过实战锻炼的空军第4师再次投入第一线,并负责带领新参战的部队作战。1952年2月,空军第12、17、18师陆续投入作战。
2月10日,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12团第3大队大队长张积慧,率6架米格一15歼击机,在泰川郡纳清亭附近上空,同美军8架F-86型战斗机展开激战。张积慧在僚机单志玉的紧密配合下,一举击落F-86飞机2架,其中1架是美国空军“王牌驾驶员”第4联队第334中队中队长乔治.A.戴维斯少校的驾机。
至1952年6月底,志愿军空军共有9个师18个团的歼击机部队参战,并有2个轰炸机师的部分部队参加轰炸大、小和岛,配合地面部队攻占这些岛屿的作战。参战飞行员447名,击落美机123架、击伤43架,为粉碎美军的“绞杀战”,作出了巨大贡献。美国空军参谋长惊呼,中共在一夜之间就成了空军强国之一。1951年12月16日,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认,对交通线进行空中封锁越来越困难了。
12月23日,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成立,吴昌炽为司令员,统一指挥掩护后方交通线的高射炮兵。反“绞杀战”期间,先后担任这一作战任务的,计有野战高射炮兵3个师(第62、第63、第64师),城防高射炮兵16个团又6个独立营以及一个高射机枪团、一个探照灯团、一个雷达团。志愿军加强铁路沿线高炮力量后,美军执行“绞杀战”任务的飞机被击落、击伤的数量明显增加。1951年8月至11月间,美第5航空队的战斗机被击落115架、击伤750架。美军航空兵惧怕新成川至高原铁路沿线的高炮火力,称这一地区为“死亡之谷”。
为了统一部署和指挥高炮部队的作战,以高炮第64师司令部为基础,成立了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,高炮第64师师长吴昌炽为司令员。为了打破美国空军对“三角地区”的重点封锁,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确定了“集中兵力,重点保卫”的作战方针,将掩护铁路运输高炮部队2/3的兵力集中配置在“三角地区”。12月份,志愿军掩护铁路运输的高炮部队,击落敌机38架,击伤68架。由于“三角地区”高炮力量的增强,打破了美国空军对这一地区的封锁,12月中旬,这一地区恢复通车。12月底,美国空军被迫放弃了对“三角地区”的集中轰炸。
从1952年1月起,美国空军为躲避志愿军高射炮火的打击,改变了战术。在“三角地区”以外寻找志愿军高炮火力的空白区,对朝鲜北方铁路实施机动重点突击;又采用所谓“饱和轰炸”的战术,选择铁路干线上的某一重要路段,集中所有能够用来执行轰炸任务的飞机,24小时昼夜不间断地进行轮番轰炸。
针对美空军轰炸战术的改变,志愿军掩护铁路运输的高炮部队,也及时改变了部署。为解决掩护范围扩大而高炮力量不足的矛盾,采取了“重点保护、高度机动”的作战方针,要求高炮部队开展近战、夜战、游动作战,除掩护固定目标的高炮部队外,要求积极转移阵地,寻找敌机活动多的地区作战。
在机动作战中,各高炮部队把握美机行动规律,经常出其不意予以沉重打击。3月初,在定州至岭美一线机动作战的高炮第513团,根据美机的频繁侦察,判断美机可能对这一带铁路线进行较大的轰炸行动,遂连夜调动部队转移阵地,并将撤出的阵地进行伪装,设置假炮,而将真阵地予以隐蔽,迷惑美军飞机。3月3日8时,美战斗轰炸机12架向假阵地攻击,当即被击落l架、击伤2架;13时,美机50余架再度向假阵地攻击,又被击伤4架。此时,该团真阵地已暴露,为防美机报复,遂迅即放弃真阵地,返回已被攻击过的假阵地,重新组织了火力。一个多小时后,美机60余架向“真阵地”作报复攻击,当即又被击落8架、击伤15架。该团一天3次战斗,共击落敌机9架,击伤敌机2l架,白身无一损失。高炮部队类似这样灵活机动地打击敌机的战例很多,给敌机造成很大威胁。
为使更多的高炮部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,取得经验,提高战斗力,1952年4月2日,总参谋部决定全国的高炮部队有计划地轮番入朝参战。与此同时,对在朝鲜的探照灯部队2个营也进行了轮换,并增调2个探照灯连和一个雷达营入朝。在此期间,志愿军高炮部队还加强了夜间射击,打击美空军夜间轰炸活动。
1952年2月份,部署在清川江地区的探照灯部队,多次照中夜间来袭的美军飞机,配合高炮部队连续击落击伤美军轰炸机,迫使美军从2月20日起一度中断了对清川江桥的轰炸。4月和6月,志愿军探照灯部队与高射炮兵协同作战,先后击落了美军4架B-29重型轰炸机。在反“绞杀战”作战中,志愿军高炮部队共击落美机260余架,击伤1070余架,与志愿军空军一起,对打破美军的“绞杀战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志愿军担负铁路抢修任务的部队主要是铁道兵团。铁道兵团入朝初期辖有3个师、一个直属桥梁团和一个独立团,共2.5万人,司令员是李寿轩。1951年6月,铁道兵团补充了一批人员,将直属桥梁团扩编为第4师,独立团改编为直属桥梁团,另配属有铁路公安装甲团、铁路援朝工程总队、铁路援朝工务大队、测量队等单位。转入反“绞杀战”抢修后,又补充了新兵9000人,还临时配属5个新兵团。到1951年9月下旬,铁道兵团的抢修力量已达6.5万余人。从1951年9月至1952年6月底,美国空军“绞杀战”期间,志愿军铁道兵团与人民军铁道部队一起,共完成抢修、新建及复旧工程,计线路20024处次、延长878公里,桥梁2086座次、延长79.7公里,隧道51座次,给水站187站次,通信线路11.9公里,运行的铁路增加到1200多公里,有力地保证了铁路运输。
公路系统的抢修力量是由工兵部队和志愿军二线部队共同组成的,共有工兵6个团,还有4个兵团直属队,对公路进行了两次加修、加宽、加固。到1951年12月底,基本完成了预定的任务。据不完全统计,整修公路31条,新辟公路7条,共计全长2450公里(其中新修公路290公里),修建桥梁、涵洞1206座。经过整修,公路状况大为改善,基本形成了前后贯通、左右衔接的公路运输网,进一步改善了公路质量。
志愿军参加反“绞杀战”的运输力量,也是由铁路和公路两部分组成。铁路运输人员主要是援朝的中国铁路员工,他们虽然不是志愿军的成员,但在建制上隶属1951年7月成立的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,这些不穿军装的战士,同样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。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下设熙川、定州、新成川、平壤、高原5个分局,共有援朝员工1.2万余人。公路系统的运输力量是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(简称志后,由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司令员)所属的14个汽车团,装备3800余辆汽车,14个辎重运输团,加上志后所属的6个后勤分部(1951年10月整编为5个分部),24个大站(至1951年10月增加到28个大站)共约14万人。
1951年8月底9月初,洪水冲、美机炸,铁路桥梁大部被毁,火车运输只能到达清川江北岸。为保证前线的物资需要,组织工兵部队的汽艇、水陆两用汽车等,在大桥被毁处进行漕渡运输,抢运物资;组织汽车部队进行分段倒运;还组织休整的部队到清川江边人背、畜驮,解决前线粮食和冬装的燃眉之急。
为了保证公路运输的畅通和安全,在主要公路干线上设置了对空监视哨(防空哨)。发现美机临空,即及时发射信号、鸣枪,为过往汽车报警;同时维护交通秩序,盘查可疑行人,消除匪特对公路运输的危害;协同工兵修补在管辖区内被破坏的道路,排除美军飞机投掷的定时弹、蝴蝶弹、四角钉;打击低飞的美军飞机等。为充分发挥汽车运输的效益,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为汽车运输规定了固定运输线的“分段包运制”和“吨公里制”,并在汽车部队中开展运输竞赛活动。汽车司机在遇到美军飞机轰炸扫射时,也采取许多办法保护汽车,或突然刹车,或猛踩油门,躲避轰炸扫射,有的在敌机轰炸扫射后,即在汽车附近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破油桶或破旧布,假示汽车被炸中燃烧,以迷惑敌机。采取这些措施,既大人减少了汽车的损失,又大大地提高了公路运输效率。
志愿军后勤部队和工兵部队还进行了普遍的建库工作。按防空、防特、防盗、防潮、防湿、防霉烂的“六防”要求,至1951年底,共建库区98处,各种库房可容纳5475车皮物资。后勤装卸部队与铁路运输密切配合,实行“分散甩车,多点装卸”,加强兵站仓库的伪装、防火、抢救措施,发现敌机轰炸征候,采取及时转移、分散储存等方法。
在志愿军空军和高炮部队的打击下,在铁路系统、公路系统志愿军抢修、抢运部队、后勤部队及战线后方其他广大部队齐心协力的奋战下,粉碎了美军的“绞杀战”。从1952年5月起,美国空军即已基本停止了对朝鲜北方铁路的空中封锁行动,6月,美国空军的“绞杀战”终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。
粉碎美军的“绞杀战”(散文) ——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故事
《粉碎美军的“绞杀战”(散文) ——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故事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一个高三女孩清明节写的情书(散文)
NEXT ARTICLE小学旧事杂忆(散文)